首页
1
商品介绍
2
108.07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映后座谈3
Missing parameters [name]
首页 首页 电影看性别 108.07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映后座谈
27

108.07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映后座谈

2019-07-28 电影看性别

b9297b6dcc575a3136fac23f348f0154.jpg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为法国新浪潮之母安妮华达(Agnès Varda)於1960年代所制作品,以女歌手克莱欧下午五点到七点的经历,探讨生活、死亡、女性等议题。

本次映后座谈邀请到本会林富莉理事长及黄上容专员担任讲者,从本片拍摄手法、时代背景、女性意识等不同面向探讨,不同於当时以男性为主的思维,本片以女性做为全片主体,透过女主角克莱欧於城市中漫游的过程,展现女性视角的巴黎意象及女性自我意识。

在拍摄手法上,安妮华达操作了客观时间、主观时间与电影时间,并通过种种暗示和细节,表现主角克莱欧对死亡的焦虑,而片中也透过克莱欧的视角或摄影机镜头,呈现当代巴黎城市的现代性,如大量公共运输系统、橱窗式商店街道等,打破过往摄影棚拍摄的传统,此外也透过镜子、色彩变化等作为场面调度的元素,例如克莱欧以女性审视自己的照镜子行为展现城市活动。

本片最大转折点为剧中克莱欧因生病的恐惧,被迫走向自觉与苏醒的女性内在历程,透过克莱欧换装揭幕及脱掉假发的动作,自此克莱欧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女性主体,观看视角也从克莱欧被众人凝视观看,转换成克莱欧成为主动观看城市的角色,并透过情感、漫游、凝视等行动定义自身的存在。而本片也不仅仅是描述女主角克莱欧的忧郁,更是描摹了整个时代的速写片段,体现六零年代巴黎的集体意识。

文/洪筠涵/高雄市妇女新知协会专员

电影评论

作者:黄上容/高雄市妇女新知协会专员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 (法语:Cléo de 5 à 7)是安妮・华达在1962年拍摄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故事以年轻貌美的女歌手克莱欧为主角(Florence “Cléo” Victoire),在夏至6月21日的下午五点开始,以电影时间几乎等於真实时间的章节报导叙事方式,展现克莱欧等待癌症确诊检验报告的一个半小时中,内心所隐藏的焦虑与恐惧。在等候的时间中,当克莱欧漫游在巴黎街角场景时,视点主动/被动(看/被看、关注/被关注)的转换表现她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认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的城市现代性,以女性做为主体性,塑造一个不同於波特莱尔笔下的城市漫游者姿态。

在《五点到七点的克莱欧》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后的巴黎热闹繁荣的场景,当克莱欧的主体性投射至电影中营造的都市空间,不断重复的长镜头中,克莱欧走过城市的街道,有时候独自一人,有时候与朋友一起,观察街道上的人潮、各式商店与活动等。安妮.华达以精确到分钟的程度,记录下克莱欧漫游在城市中的每个标点,观众甚至可以尝试对照著地图,画出一份详尽的行程表,在风光明媚的巴黎左岸重游克莱欧走过的旅程。

自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女性整体在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分工中缓缓的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女性在社会中的图像越来越丰富;「他者」一词是一九一四年西蒙波娃为清楚说明女性相对於男性核心所占的地位时所使用的词汇:「他是主角,是绝对――她是『他者』。」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因为恐惧与焦虑被迫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并走向自我觉醒女性心理的克莱欧,当她开始自我凝视的时刻来临时,拒绝成为一个被「刻板化的女人」,开始关注曾经被她忽略的景色与事物,并在孤独与流浪中完成重新审视自我并且转变。在安妮华达细腻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的克莱欧形象:撒娇任性、恐惧焦虑、游荡孤独等真实自然的各种样貌。克莱欧在安妮.华达的镜头下,成了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主体判断的城市游荡者―― 一个从传统的女性形象,迈出他者想像的女性游荡者。安妮.华达刻意的挑选了巴黎这个城市,描绘出克莱欧的新主体性如何开展,成功的将既有框架打破,赋予本片多元而自由的风格。

141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