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見證#MeToo 運動:姐妹情誼與制度救濟】座談會 活動摘要3
Missing parameters [name]
首頁 首頁 性別平等倡議 【見證#MeToo 運動:姐妹情誼與制度救濟】座談會 活動摘要
143

【見證#MeToo 運動:姐妹情誼與制度救濟】座談會 活動摘要

【見證#MeToo 運動:姐妹情誼與制度救濟】座談會 活動摘要
-
2023年7月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下稱本會)舉辦的【#MeToo論壇——解讀/解毒性騷擾事件】論壇中,大家談到了那段期間網路上發生了什麼事、事件波及到哪些領域、事件的不同樣態、其背後運作的權力關係、網路公審與究責以及下一步要怎麼走等等。
如今,這些被害人走到了哪裡,又走了哪些路呢?這些其實更少被看見。
-
有鑑於此,本會於2024年3月8日舉辦了【見證#MeToo 運動:姐妹情誼與制度救濟】座談會,感謝有這麼多朋友與我們共同持續關注。座談會中除了有陳美華教授針對這波#MeToo所做的訪談研究進行發表以外,還有彭渰雯教授分享婦團及律師團體組成後援團的情況報告,再來是吳惠玲律師、林夙慧律師分享在實務現場觀察到的因為制度不良所衍伸的問題。接著在王秀雲教授的引言下,後援團支持的申請服務個案及廖郁晴後援律師、陳令宜後援律師出來現身說法,並由在第一線服務的顏莉璟社工督導分享自己陪伴性侵害被害人在申訴及訴訟過程中的一些所思、所感、所苦。
-
陳美華教授指出,現在因為法律越來越嚴格,許多太明顯、手法太粗糙的性騷擾指認變得相對容易有跡可循;反而陸續出現更多情境式性騷擾(即非那麼明顯的條件交換、敵意環境性騷擾),其更曖昧不明、更難以辨識、更難以抗拒;也因為性這件事情非常難以指認,所以造成性別體制、性情境與性行為解碼的困難。而做出反抗行動的人也可能被究責,因為社會在女性的性上面加諸太多汙名,導致他們想要講任何與性有關的事情(無論正面或負面),都容易覺得把自己「弄髒了」。
-
彭渰雯教授也觀察到,儘管這波聲勢讓不少人勇於在網路上發聲,但鮮少人會想到這樣可能有反被告的風險。面對被告這件事,很多人都非常焦慮,深怕心理的創傷會再次被掀開。
-
不過,在這波#MeToo運動中,陳美華教授也看到了當中的姊妹情誼。大家說出口之後,會無形中引發一種效應,讓人覺得: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想/經歷。這種效應給了很多人勇氣與力量。彭渰雯教授也提到,被害人組成群組互相支持並分享資訊相當重要。另外,婦女團體的後援對一些被害人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後盾,尤其是法律資源的支援,讓他們安定很多,因為一般人比較少面對法律,所以有律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從旁協助,會讓被害人較為安心。
-
對一些被害人而言,「不起訴」的前例也有安定作用,讓大家面對訴訟比較不會那麼焦慮。而2023年7月由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勵馨基金會、婦女新知基金會、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全國律師聯合會性騷擾防治委員會等組成的律師後援團自成立至今年2月底,共協助9件個案之訴訟,其中2件已獲不起訴。(後援團另於2023年9月開始亦提供個案之法律諮詢,共協助2案。)
-
法律後援之外,這些被害人亦有心理諮商支持之需求。顏莉璟督導根據接觸過的個案,大致上將被害人的心情分為兩類。其一是較為正向的;這些被害人看到這麼多人出來發聲,會覺得被支持、原來自己不孤單、有人懂自己的心情等等。其二是較為負向的;有些被害人反而會自我究責並且產生比較心態,像是為什麼他們敢講而我卻說不出口、為什麼那些人有這麼多人按讚而我的沒有人關注。這些是我們都要特別留意的,並非所有人都有足夠資本發聲與承擔,所以不能去質疑一些被害人為什麼不說出口。另外,有些人來尋求社工的協助也並不一定是要社工通報並採取法律行動,反而只是要有人聽他們說話,或者需要諮商的資源。
-
畢竟,司法流程太折磨人了。來到活動現場的申請服務個案也分享了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主管機關一次次的不受理以及整個作業流程都讓她不堪其擾。所幸有後援團律師的陪伴,才讓她順利走過筆錄這一關。她也提到,自己已經是有蒐證有去找資源的狀況,但是還是這麼困難這麼不知所措,那想必其他人更痛苦。
-
不過,進入司法程序之後,面對法律也不見得就不會跌跌撞撞,對於想協助這些被害人的律師及被害人本身都是。廖郁晴律師分享了自己與申請服務個案的接觸過程。她說,要跟被害人破冰很不容易,因為打訴訟必須了解事情脈絡,此時就必須問很多細節,但又要小心不能傷害被害人。要有溫暖的心,卻又要保持理智,而這並非易事。林夙慧律師也提到,想為這些被害人發聲的律師,平時如何在擔任行為人與被行為人的辯護人之間權衡,是需要花更多心力的。吳惠玲律師則進一步呼籲大家一定要對被害人有足夠的了解。而這次運動的最大貢獻就是讓法院看到越來越多被害人的樣態。數個行政法院的判決已經放寬到只要跟間接證據或情況證據相吻合的話,就可以採納傳聞證據。
-
顏莉璟督導亦想要提醒大家,創傷知情很重要,大家遇害當下會忘記都是很正常的,切勿質疑為何被害人想不起來事發經過。陳令宜律師也從另一個角度提到,即便被害人有社工、律師、心理諮商師等的溫暖支持,仍很可能抵不過行政程序中那一句句冰冷的詢問。再者,這些人都只有在開庭或晤談時才能陪伴,可是那些孤獨無助悲傷是時時刻刻都可能出現的。
-
上述都是被害人在決定要不要站出來時所要考慮的成本以及進入司法程序的現實面。而這些,很少人會看到。希望透過這些,大家能對那些出來#MeToo後的被害人走了哪些路、過了什麼樣的日子有更多的了解。
-
出來#MeToo之後不代表事件就結束了,無論生理或心理都可能會有極大的創傷、周遭他人可能不會理解、甚至可能遭到反告。那麼後續的制度支持與心理支持便極為重要,可是這些很少人看到。要如何讓這些力量延續,而非只在發聲時就停止,需要大家的努力。希望這場座談有那麼一點幫助,讓大家看見#MeToo運動中站出來發聲的控訴者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更多層面與更多樣貌。
-----
當日議程:
【「不意外」:台灣#MeToo運動中的性/別主體與女性情感社群】
主講人: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接住#MeToo,看見問題】
主持人:杜海容(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常務理事 、智勝法律事務所律師)
與談人:彭渰雯(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林夙慧(全國律師聯合會性騷擾防治小組召集人、林夙慧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惠玲(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睿映法律事務所律師)
【制度救濟走不通?#MeToo之後怎麼走?】
主持人:王秀雲(成功大學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
與談人:廖郁晴(#MeToo義務律師後援團律師)、陳令宜(#MeToo義務律師後援團律師 )、顏莉璟(勵馨蒲公英諮商輔導中心社工督導)、申請服務個案
1605297